中国市场应对竞争的三种方法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飞速发展,在需求快速裂变的同时,产品供应也逐渐丰富,竞争也随之而来。很多行业的竞争已经完全白热化,产品同质化时代正式到来。从事18年营销实践以来,卖出去的商品超过30亿(主导或者带领团队销售),经历的直面性竞争活动无数,特别是从事定位咨询工作的一年多来,服务的客户已有十多个,接触的行业、企业多达数十个,不同的行业竞争的层次各有不同,本文试图做些总结,给身处竞争红海或准备上新项目的企业家一些启发。

 

从一个新项目谈起

前段时间,朋友介绍了一个新朋友,据说实力很大,想要做一个新产品----研发了多年,准备几个月之后正式上市。见面后得知是一款放在家里,可以监控煤气是否泄漏、室内空气质量、监测陌生人进入还可以取代路由器的一个东东,然后通过手机APP去实现网络监控。我首先问这位新朋友:你的对手是谁?新朋友想了半天,说没有,是个市场上绝对没有的新产品!

除了赞叹这位新朋友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之外,我恐怕只能祝他好运了。因为你懂的,我拦不住他的。

 

开创新品类要慎重

人们总是会被比尔盖茨、乔布斯、扎克伯格、马云、马化腾等伟大的故事所误导,包括政府和媒体都总是去宣传要技术创新----就像人们津津乐道的战争历史往往会是那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,而历史的真相却是99%的胜利都是以多胜少、倚强凌弱。因为历史之所以被传播,是因为传播必须要有“令人吃惊的新闻性”----狗咬人从来都不会成为新闻,只有人咬狗才会被传播。

任何企业想通过开创新品类打造品牌,都必须要过以下3关:顾客不买单、品类潜力不足、遭遇竞争封杀!

小公司开创新品类的故事是事实存在的,但这只是人类商业史的小概率事件!每一百个开创新品类的创业故事,能够有一个活下来就十分不易,因为这些项目往往都是基于对未来需求的某种假设,你无论在哪个范围做概念测试,为你的想法点赞是一回事,但未来你的调研对象会不会掏钱却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就算你命好,克服了重重困难,度过了“最低规模支持度”(往往新项目不会是一个成交也没有,而是会死于投入产出比不合理),也许躲在某个角落发点小财还可。一般来讲,你想发力之时就是行业大佬盯上你的时候:就像腾讯的微信(原创是雷军先生的米聊)、娃哈哈的格瓦斯(原创是东北区域的秋林格瓦斯)、新东方的泡泡英语(原创是福建的某个少儿英语培训机构)。。。。。。

如果你的原创被大佬盯上,且你的实力难以捍卫成果,大佬有兴趣收购你,我们的建议是及时脱手,绝不可掺杂任何对项目的所谓感情。否者你就惨了,他随便丢一个指甲壳就可以压死你了,你所有的努力都会一夜归零、付之东流。

 

一切取决于竞争

在大竞争时代,商业的成功从来都不仅仅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想法、你有什么样的资源,而是你的对手让不让你去做这件事情。你有某个想法,首先应该去看的是你的对手是谁?你有没有机会去成为第一?

如果没有对手(事实上并不存在着没有对手的情况,只是对手有强弱、大小、多少之别),则会意味着现有的市场蛋糕是零,你需要花费巨额的推广费用和无穷多的心思、精力去教育、说服你的准客户尝试购买你的产品。试想一下,耐克直接去把鞋卖到非洲的原始部落容易成功?还是看看哪个城市李宁卖得不错然后贴着他开店?

是的,切蛋糕会比做蛋糕容易得多!对于现在的中国市场,比起美国市场竞争发展的程度,其实才刚刚开始。那么,如何应对竞争了?

 

第一、用组织化运营去干掉散兵游勇

    你也许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那些“传统”的行业。

如果你的对手都是散兵游勇,那么需要恭喜你。一般说来,你只要应用组织化运营,做出一定的专业化价值,是极有可能收割他们已有的市场蛋糕的。

当连锁便利店开到你家门口的时候,你还会去那些小卖部吗?当连锁理发店来的时候,小理发店就只能关门大吉了;你所在的写字楼下,连锁快餐开到夫妻店扎堆的门面房边上时,那些小店恐怕要烧高香了----人家的装修设计费就花了几百万,地板砖为什么是这样的、灯光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强度、音乐声到了11:00就应该开到多少分贝、薯条需要在多少油温里面炸几秒钟、放几克盐。。。。。。都是有标准有规范的;而你四点钟就要起床,买菜拖地擦桌子端盘子点菜统统都要自己上阵,你确定你每次都能够把米饭做熟吗?

 

第二、用推广去收拾不推广的对手

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不是所有经营者的共识。

事实上,“我的东西好才是生意好的原因”才是90%以上经营者的共识。一家中等规模的家乐福里面会有2万个条码,你所认识的品牌不会超过1000个;在中国除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,还有哪家餐馆在做大规模推广?那些习惯了开店迎客的门面房生意,有几个愿意去花广告费做推广?大多数其实是想都想不到要去做推广。

当你建议他去做推广的时候,一般来讲他会对你不屑一顾。他们会有一百个理由告诉你,说他那个行业不需要做、做不起、没有人做或者是不能做。

一般来讲,顾客能够清晰的感知到产品本身差异化的东西,你越难说服他做推广----当成千上万家毛巾厂都这么想的时候(任何一个家庭妇女都可以摸出来毛巾的好坏与差异,费那个劲做广告干嘛,我的毛巾手感好,肯定会卖得好),有个家伙贷款上广告,坚持了五年,结果就占据了中国毛巾市场的20%,达到将近60亿元,它是谁?没错,就是洁丽雅。

试想想,你的产品跟几十个对手放在一起,它们都是不做推广的,而你的商标是他们知道的品牌,你还需要烦恼什么?

伟大的叶茂中老师是对于中国经济有巨大贡献的人,他有三招,在早期是非常灵的----请明星,砸广告,上央视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讲,他是对的,特别是碰到一个对手喜欢沉默的行业,一试就灵!比如,爱华仕箱包----装得下,世界就是你的。当然,这里面的有效信息只有五个字。

 

第三、用定位理论的指导做推广去收拾同样砸广告的对手

因为很多原因,定位理论虽然知道的人不少,但目前还不是主流意见。

首先,定位理论本身就遇到很多争议,最大的原因其实很简单:定位理论动摇的是传统的那些以需求为导向的传统策划公司的蛋糕,而目前为止他们才是中国策划咨询界的意见领袖,他们的反对误导了很多初学者;其次,定位理论学起来的确太难了,因为它跟“以需求为导向”的策划观念完全是反过来的。脑子里面的东西越多,基本就注定了学不会(笔者自认为悟性不算太差,从事营销实践18年,从1999年开始苦学定位十年,2007年试着自己运用定位理论,还是一用就错,如若不是2008年有特劳特中国公司的四位合伙人手把手的教我三个月,恐怕直到今日还在苦海中摸索);再次,就算是撞到定位上去了,一般来讲也会“稍有成绩就翘尾巴”----格力空调算是暗合定位的典范,近几年也大举进军其他品类,如格力空气能热水器。

案例就不用多讲了,曾经的王老吉、现在的加多宝、东阿阿胶、方太、香飘飘奶茶等等等等。特别是加多宝,在商标名称都被对手要回去之后,能够在短短一年之内完成品牌转换(改名前的2011年160亿,改名后的2012年200亿,2013年居然到了250亿),堪称应用定位理论实现的人类商业史上的奇迹。

定位理论最为神奇之处在于,不单是能够解决竞争问题,还能将对手的广告费为我所用:香飘飘07年之前自己默默耕耘杯装奶茶市场5年之久,最多也就卖出6个亿,随着08年优乐美的加入,当年香飘飘就涨到8个亿(优乐美5个亿),接下来15亿(优乐美8个亿)、20亿、25亿,可以想象,如果没有优乐美这个忠实的轿夫品牌,香飘飘不会有今天。一直以来,优乐美的广告费投入都是香飘飘的四倍,只不过大多数为香飘飘培育了市场,最大的受益者却是香飘飘。

 

你本该有更好的选择

如果你是想上一个新项目,首先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的想法有多么伟大,而是应该首先问自己:我能提供什么价值?我的对手是谁?我的顾客来自哪里?

如果你已身处竞争红海,不要再去花心思如何撬动需求,而应思考你跟对手的区别到底是什么?因为这才是顾客的思维角度,实在想不出答案,请个定位咨询公司帮你梳理一下,结合你所处的竞争格局,找到你的定位,系统的规划你的竞争性配称,至少可以帮你少走很多弯路,尽快达成你的战略目标。


上一篇:营销,如何找到最有效的战术

下一篇:互联网到底给营销带来哪些挑战?